本年度,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在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开展丰富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夯实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2022-2023学年全校性艺术类选修课程总计247门次,选课学生9568人次。具体课程类别主要分为名家讲座类、理论类、艺术实践、培训类等。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载体,打造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筹备并举办以“奋斗新征程 激扬共青春”为主题的迎新生晚会、“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毕业季.巅峰之夜”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参演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省内非遗、民间艺术展演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专场演出、 河南省文创文旅大会汉服秀典、2023洛阳国际时装周活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十佳歌手大赛、朗诵比赛、“创意达人”废弃物设计大赛、社团音乐节、“百团大战”、校园新声代、荧光夜跑、滑板交流赛等30余场次大型活动,共计一万余人次参与,切实提高了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组织参加河南省第十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得12项荣誉。

(三)发挥朋辈作用,创新型探索美育课堂新形式。

本年度进行了创新型美育课堂的探索,发布《招募美育朋辈导师》计划的通知,共招募18名学生美育朋辈导师,课程项目包括书法、舞蹈、声乐、瑜伽、打击乐、古筝、音乐、陶艺、剪纸、长笛、小号、萨克斯、长号等13门的艺术课程,共进行了29门次以上课程及6门次“美育朋辈导师”艺术成果展示,参与人数400余次,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

(四)创新形式,公共艺术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以创新形式开展红色文化节,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观—读—赏—讲—演—摄—研”七个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强国复兴开新篇 踔厉奋发向未来”大学生红色文化节之朗读者活动、配音大赛、情景剧大赛,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12月,灯塔研习社成员编排的短剧《青山绿水的“守护者”,用脚步丈量山林》,参演洛宁县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为弘扬道德模范崇德向善精神做出贡献。

(五)将艺术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引领洛理工青年强本领,长才干。

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双减”“艺术进校园”等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志愿者积极向社区报到,进入中小学课堂广泛开展“四点半”课堂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传统文化等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发挥自身艺术才能的同时,又在美育活动的开展中精进自身的艺术修养。

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开展,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学生深入新安县南李村镇前洼,以当地特色产业5G数字化辣椒种植产业为主题绘制1000平方米墙体彩绘,助力获评“全国文明城镇”。组建申报2023年“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后浪育新”,深入宜阳县香鹿山镇后庄小学、郑州管城区回族区青翠路社区开展河洛非遗剪纸课程。组建“河洛芳华”实践团深入河洛地区走访非遗传承人,录制记录视频。积极与校工会、离退休工作处等单位合作,发挥“五老”优势,举办“春联义写”书法类艺术活动。

开展了主题为“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并资助了130支实践团队,其中艺术类团队占比四分之一,3支团队获选国家重点实践团队。数千名青年学子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各地实际情况,广泛开展了艺术调研、艺术公益、艺术普及、专业寻访、非遗传承、备战赛事等艺术类实践活动,在贯彻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青年助力河洛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暑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获得“2023 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特色品牌荣誉称号”。在大广赛、大科节等专业赛事中获国奖4项,省奖70余项。

(六) 育人成效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并组织了舞蹈、瑜伽和剪纸活动。通过这些课程和活动,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开展陶艺创作、音乐演奏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尝试进行艺术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把美育融入思想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学生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增强了社会化能力。 

4.增强文化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春联义写”书法类艺术活动,文创文旅大会汉服秀典活动,通过接触、体验、宣传不同的文化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20231213